中正E報
2006/10/05
【記者廖宜盈/高雄報導】
古勒勒是一位排灣族藝術家,但是他的作品卻不同於一般的原住民工藝。古勒勒用金屬、木頭、石頭等混合媒材,做出屬於自己的雕刻。打破我們傳統上認為,原住民工藝品大多由木頭雕製而成的刻板印象。
2006古勒勒雕塑作品展。
記者廖宜盈/攝影
廢鐵、金屬這些現代媒材,很難想像會融合在原住民的工藝品中。一般總會認為,在木頭上雕刻屬於部落的美麗圖騰,才是所謂的原住民風格。但古勒勒反轉了這種想法,他認為,原住民是生活在現代社會裡,而非封閉在部落之中。且創作只須隨性發揮,對於媒材的選擇不必太過拘泥,重要的是表現自己的創作意念。
這樣的創作轉折,不是突然改變。在開始接觸雕刻時,古勒勒說自己也注重刻功刀法,在不斷的練習與思考中,尋找創作的方向。經過生活歷練及技術與理念的磨合,才能創造現在風格獨特的古勒勒作品。欣賞完這些用複合媒材創作的藝品,民眾鄭宏聲說到,用堅硬的材質表現空靈,就是古勒勒高妙的地方。
他提到自己的作品「原點系列(二)」,可以表達自己的創作歷程。作品上有一層一層的摺痕向上延伸,在底端則用線拉著。就像創作及人生一樣,有波折、矛盾,但在經過轉折點時,回頭看向拉著自己的原點,又能夠再找到前進的方向。古勒勒說:「當面臨瓶頸時,困難會轉變為再繼續的力量。」
古勒勒在「落羽邂逅」中表現出排灣族的土地情懷。
記者廖宜盈/攝影
在古勒勒的作品裡,看得見對土地的深深依戀,這或許與他原住民的身份有關。他有著黝黑的皮膚及略長的頭髮,可以用排灣族語言流暢的對話。他說到,對於原住民而言,萬物因土地滋養而得以生存,原住民熱愛土地、了解土地,對於土地的想法,有一套傳統哲學在。
在古勒勒2004年的作品「落羽邂逅」就表現了對土地的深刻情感與民族情懷。「使盡力氣緊密依著、懷抱著 不再只是短暫的邂逅」這是張貼在作品旁,短詩中的一句。詩中象徵著排灣族的赫氏角鷹羽毛,落在深深依戀的土地,不再離開。
第一次見到古勒勒時,他說:「吃下檳榔,是認識我們的第一步。」簡單灑脫的招待,不需要繁複的禮節。率真的待客態度,也傳遞了古勒勒的創作理念,樸實、自然而深刻。
他的作品注重的不在巧奪天工的刀法,而是簡單設計下所蘊含的意義。在古勒勒身邊學習四年的翁俊雄表示,看到古勒勒的作品「部落青年」,他覺得原住民就是這個樣子。就算沒有將每一個細節完全真實的呈現,古勒勒同樣能夠喚起共鳴。
http://enews.ccu.edu.tw/modules/news/article.php?storyid=3325
劃開刻板印象 排灣族藝術家古勒勒
標籤:
媒體報導